人才“30條”實施一年多來,給上海帶來瞭什麼樣的“化學反應”

摘要:對於上海來說,推進人才新政,有著更深的考量。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,誰擁有一流人才,誰就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。厚植科技創新的人才優勢,方能夯實上海創新的“厚度”。


從創立羅氏研發中心到成立華領醫藥,陳力始終沒有離開張江。“產業環境,核心是人才環境。”陳力頗有感觸地說。

?

當年作為落戶張江的首個跨國藥企研發中心,陳力見證瞭這些年張江乃至整個上海的人才聚集,以及他們帶來的創新創業活力。在他之後,輝瑞、諾華、葛蘭素史克等跨國藥企研發中心紛紛入駐。而現在,已有7位創始人離開老“東傢”,成立瞭自己的創新創業中心。

?

“上海的人才政策越來越好。”對於2016年9月出臺的人才“30條”以及此後陸續發佈的69項配套政策,陳力和同伴們的感受是一致的。人才第三方評價、分類管理、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引才機制……這些給人才帶來利益的政策,他們都能掰著手指數出一二。

衛星監控管理系統?

而對於上海來說,推進人才新政,有著更深的考量。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,誰擁有一流人才,誰就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。厚植科技創新的人才優勢,方能夯實上海創新的“厚度”。

?

提供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

?

“Fantastic(好極瞭)!”去年底,諾貝爾化學獎得主、華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·費林加在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辦理瞭永久居留身份證申請手續,談及“綠色通道”和細致周到的服務,他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。

?

費林加與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庫爾特·維特裡希一道,是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“永久居留”的諾獎得主。在上海,費林加擁有一個為他量身打造的實驗室:“我們會把它打造成世界頂級實驗室,培養一批青年人才,並吸引全球知名科學傢加入。”

?

費林加等高層次人才,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“關鍵少數”。依托圍繞張江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佈局的上海光源、蛋白質中心等重大科學設施和重點項目平臺,上海面向全球集聚瞭包括兩院院士、諾貝爾獎獲得者、美國科學院院士、英國皇傢學會會士等在內的頂級科學傢近500名,實現瞭“不求所有、但求所用,不求所在、但求所為”。

?

不僅如此,上海還佈點30餘傢海外人才聯絡站,建設全球高層次科技專傢信息平臺,在全球篩選出25萬名高層次科技專傢,實現主動“出擊”、精準獵才。

?

“中國為我提供瞭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,我會在上海努力做好科學研究。”1月30日,中森菜實成為首位獲得外國高端人才簽證的日本人,以研究員身份加入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。持有這一簽證,她可以在最多10年內多次往返,享受每次最長180天的停留期,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也可獲得相同期限的多次入境簽證。

?

降低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申辦條件,放寬外籍人才就業年齡,簡化入境和居留手續,確立市場、單位、行業的人才評價決定權……通過不斷制度創新、先行先試,上海越來越成為國際一流人才眼中的“東方明珠”,已連續5年榮膺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”。

?

數據顯示,2017年,上海共辦理外籍人才工作證件8.1萬件,目前在滬工作外國人才達到21.5萬人,占全國的23.7%,位居全國首位。同時,來滬工作和創業的留學人員已達15萬餘人,近5年引進的留學回國人員是上個5年的兩倍多。

?

無論是面向海外還是面對國內,上海對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。以往,一個大學退學,僅有高中文憑的年輕創業者,想要作為頂尖人才落戶上海、安傢立業,似乎不太現實。

?

陳鋼強做到瞭。去年,這個在天津讀書、在廣州創業的“80後”作為“復合型創業科技尖子”“行業緊缺人才”被引進上海。作為上海馳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執行副總裁,他與團隊打造瞭全球最大的開發者服務平臺,覆蓋瞭60億移動設備大數據,是國內唯一一傢擁有212個國傢和地區、1000多傢運營商數據信息的平臺。2016年,公司創造稅收5000多萬元。

貨車管理系統?

陳鋼強的幸運,除瞭自身實力,還得益於上海對於國內科創人才運用薪酬評價、投資評價和第三方評價等市場化方法進行引才聚才的新政。比如,4年內個稅累計達到100萬的企業高級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、獲得首輪風險投資達到1000萬且持股比例不低於10%的創業人才等,都可直接申辦上海戶口。

?

市人社局人力資源開發處處長葉霖霖介紹,近兩年上海累計引進國內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超過7.5萬人,其中通過科創人才引進新政,引進的創業人才、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、風險投資管理運營人才、企業高級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、企業傢等五類重點人才近9000人。

?

“放權松綁”,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

?

聚集到上海的人才,如何激發他們的活力?上海從突破體制機制入手,對用人單位和人才“放權松綁”。

?

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歷來是一道“難題”。為瞭暢通“紙變錢”的通道,人才“30條”明確,科技成果“使用權、處置權、收益權”等“三權”下放給單位和科研團隊,明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扣除直接費用後凈收入的70%以上可用於獎勵個人和團隊。

?

去年,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以首付款、研發裡程碑付款共計4.57億美元另加銷售提成的合作方式,出售瞭一款抗癌新藥的全球獨傢開發許可權,這是目前我國制藥領域金額最大的成果轉化合作項目。

?

這並非孤例。在此之前,復旦新藥益母草堿項目、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及同濟大學“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裝置”、上海理工“太赫茲技術”,也都受益於這一人才新政,並享受到個稅遞延繳納政策,使科研人員真正得到實惠、真實提高獲得感。

?

這也恰恰兌現瞭上海出臺人才“30條”時給出的承諾:釋放人才的科研活力和動力,要讓人才“名利雙收”。

?

而對於“體制內”來說,人才“30條”無疑給出瞭一條人才幹事創業的“新通道”。

?

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處長林華說,以前醫生總是就糾結於是科研重要還是臨床重要,教師要煩惱上課與基礎研究孰輕孰重,現在實行分類評價,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。“同時還豐富瞭人才評價方式,不僅倡導人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、寫在車間裡,評價人才也要到現場去聽去看。”

?

人才“30條”明確,職稱不再作為申報科研項目和人才計劃的限制性條件。去年,青年拔尖人才突破以往標準,申報相關項目增長60%。

?

人才用得好不好,最有發言權的還是用人單位。事業單位“招人權、聘任gps衛星監控管理系統權、用人權”等“三權”下放給用人主體後,機構、人才、裝置、資金、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。

?

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將人才作為撬動改革的關鍵,創新人才多元評價、職稱晉升、績效考核等制度,探索建立瞭醫療、教學、科研相互促進的良性人才管理機制。院長王興鵬說,人才是醫院最寶貴的資源,醫院探索瞭一套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下的人才生態系統,通過規劃道路讓人才能夠各自並行向前奔跑。“我們把人才盤活瞭,他們的積極性、內在驅動力就給調動起來瞭。”

?

不拼重金拼環境,營造良好“生態圈”

?

環境好,則人才聚、事業興;環境不好,則人才散、事業衰。人才“30條”正在上海形成一個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,使得各類人才來得瞭、待得住、用得好、流得動。

?

人才環境,在陳力看來,是一種“生態圈”。以生物醫藥為例,陳力創立的華領醫藥沒有實驗室、沒有試驗設備,但他可以使用上海藥物所的實驗室做技術研究,用藥明康德公司的實驗室開發產品,研制過程中的動物實驗、細胞實驗、生物測試、產品生產等都可以找到企業對接。

?

這種“生態圈”,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座高峰,吸引瞭頂尖人才前來攀登。

?

流利說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翌也有類似看法。“流利說”是一款“人工智能+英語學習”的手機應用。創始人王翌曾在矽谷谷歌總部做產品經理,2011年回國創業,選擇瞭上海。他和他的企業享受到瞭啟動資金、人才公寓、工商辦理等一系列政策扶持。短短三年,企業從12人增至1000餘人,營業額從6萬元增至3億多元。

?

“有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的人、也有海外的人才,從瑞士、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美國回來加入流利說,我覺得大環境在持續變好。”王翌也註意到,現在上海正有意識引進“人才團隊”,而不單單是頂尖人才本人。“這樣更立體化系統化的政策,有利於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”。

?

創業者們感受到的“生態圈”,也正是上海近年來堅持的“不拼重金拼環境”,以此增強上海對人才的吸引力、凝聚力、向心力。

?

創業者普遍感到,辦事更加便利瞭——上海推進工商登記制度改革,企業辦證時間可從22個工作日縮短至4.6個工作日;取消眾創空間備案環節,以市場化運營為主的眾創空間更加有效;推進人才辦事窗口“無否決權”試點改革,辦事不用跑“冤枉路”瞭。

?

創新創業企業普遍感到,“最先一公裡”的資金難題容易解決瞭——上海設立瞭總規模50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總規模15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資金,設立瞭規模50億元大型政策性擔保基金,建立瞭我國首傢“科技銀行”—浦發矽谷銀行,新開6傢科技支行、91傢科技特色支行,融資環境得到優化。

?

在上海生活的海內外人才普遍感到,綜合生活環境更舒適瞭——上海加大科創人才住房保障力度,去年市區兩級共籌措約1萬套公共租賃住房,重點滿足科創中心建設相關重點單位的整體租賃需求。同時,上海改善本市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,擴大國際教育資源供給,營造良好文化環境和輿論氛圍,打造人才發展宜居宜業環境。
arrow
arrow

    zdn791rf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